不知道有多少父母了解,寄宿是一种教育。
放眼英美这两大中国留学目的国,排名顶尖的私校大部分都是寄宿制。可以说,“寄宿制”正是这些知名、优质的学校所信奉的“全人教育”的精髓所在,它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
小编特别请教了一位拥有近四十年寄宿学校教学管理经验的教育专家——狄邦教育集团总裁顾问Bruce Thompson先生。
根据美国寄宿学校协会一项为期十年的追踪调查,相较于走读学生,寄宿学生对自己的学术经历满意度更高,并且,大学方面对于他们进入大学生活后的准备与适应状况也给出更高的评价。
同时,亦有研究表明,寄宿学生的独立性和对文化多样性的接受程度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Bruce长达37年的寄宿学校工作经历中,这些都得到了印证。“无论是在学校里那几年,还是毕业后的长远发展,寄宿生表现出的综合能力非常突出。”
细数起来,选择寄宿生活的孩子会具备的优势可能还要更多:
在寄宿学校中,一切都被放大了。学习无处不在。他们需要更专注,学术学习、艺术活动、体育运动,甚至社交与生活……相较于走读学生,寄宿学生的一天往往更漫长也更充实。
换句话说,寄宿并非仅意味着提供食宿,更是一种教育。
白天,有高强度的学术课程,接着,是大量的艺术、体育活动。晚上回到宿舍,他们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也要参与学院里的社交活动。在学院宿舍里,学生的作业难题、生活烦恼、社交礼仪等等,看似自然发生,但其实都已经纳入了精心的专业设计。
忙完5天的整周学习,周末亦非空白。
周六,学校会同样设计一定量的学术课程、体育赛事以及自主时间;周日,孩子们可以选择回趟家或是跟朋友们聚在一起度过半天的闲暇。学校也会组织一些出行线路去购物、观光,供孩子们自由选择。
人们常会从寄宿制联想到“全人教育”,但这层联想背后的逻辑却少有人细想。难道只是因为,更多的在校时间让孩子们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
正是“全寄宿”,让这种可能性更上一层楼。
在Strathallan,曾有一个学生主动向父母提出,希望申请学校的寄宿项目。他喜欢运动,他想要更多时间参加训练、参加比赛,同时还要保证学术。他明确发展目标,结合现实情况,找到解决方案,争取更多可自主分配的时间……现在,他是苏格兰杰出的曲棍球运动员。
退一万步讲,“孩子们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尤其是我们面对的这些孩子,未来多半会进入国外大学进修。如果他们从未体验过寄宿生活,那会是非常巨大的挑战。”Bruce提醒道。
学校介于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位置,就像一座桥,既是沟通亦是过渡。孩子们在这里熟悉社会生活、准备迎接未来。而在寄宿文化尚不成熟的国内,狄邦华曜学校亦在探索这样一条通往“全寄宿”的道路,帮助国内孩子和家庭准备好迎接这种充满机会的学校生活。
狄邦华曜学校目前实施的是周中寄宿,孩子们周日到校,周五离校。
Carol校长很喜欢一句话,“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这句她挂在嘴边的句子,源自教育家杜威的名句:“教育不是在为人生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人生。”
Carol如此说,也是如此做。教育在这里,被当做一项整体的事业,“永远不会结束”。教育并不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发生在一天中的24小时,一周中的7天。“所有的学生都是真正在学校中长大,学校也真正参与到孩子完整的成长过程中。”
五天周中寄宿,在为学生架起边界的同时给予他们自主决定的权利,一步一步引导寄宿学者成为独立、自主的未来学习者。
学术上,学科老师全面介入寄宿生活,将学生寄宿在学校能够获得的专业资源进一步放大。
晚自习环节,每天都有资深教学背景的学科老师们值班,以保证学生的疑问能够被及时解答。与此同时,英语、数学老师也会坐镇English & Math Lab,等候学生提问、参与小组讨论,随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查缺补漏。
生活方面,从生活技能、社交能力到时间规划、自我管理,将育人目标悉心拆解,全方位设计融入寄宿生活中。
47项基本生活技能课程,要求所有寄宿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学习:从最简单的内务整理、换灯泡、穿针引线到进阶版的下厨、洗衣,再到高阶版的理财、租房,全都是学生未来求学海外时必备的实用技能。并且,所有寄宿学生都需要亲自动手操作并通过考核。
在此基础上,狄邦华曜学校亦在探索一种“准全寄宿”模式。
两天的周末学院则是寄宿制中更为个性化的延伸部分。一方面借鉴美高,用充裕的校外资源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体验;另一方面也提供中国家庭所需的项目式学习和背景提升,打造一套全面的、能满足中国家庭需求的寄宿体系。
从小便开始寄宿生活,Dave的独立性不成问题。但来到狄邦华曜后,他才真正感受到寄宿生活更广阔的意义。
学校里丰富的Life block,对小学者们来说就是再好不过的体验机会。原先学习皮划艇的Dave在这里开始接触羽毛球、篮球。当父母知晓时,Dave已入选了篮球校队,他们惊诧万分。
一方面,是意外Dave在这两项运动中的水平提升;另一方面,老师评价道:“他总是能在团队中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将同学们团结在一起,这是团体运动中特别重要的品质。”
更令爸爸妈妈感到欣慰的,是Dave在自主探索中被激发出的内驱力。现在,一回到家,Dave便邀请爸爸一同打篮球或是独自练习投篮。做着真心喜欢的事,孩子怎么还会需要“被盯着”呢?
Dave妈妈感触尤深,在转学到狄邦华曜后,Dave的收纳能力明显提升。桌面和行李一别从前散乱的模样,各物品被归置得齐齐整整。而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室友影响。
“在他这个年纪,同辈朋友的影响已经要逐渐大过父母了。我很开心,也很期待,他能和同学、朋友甚至学长学姐学弟学妹一起进步。” Dave妈妈说。
一同变得有条理的当然还有Dave的生活,不仅在校内平衡着学业与爱好,寒暑假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样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
上学期,走读生Risson在周末学院中第一次体验了宿舍的集体生活——
那天,Risson如愿踏上了前往大疆创新店的旅程。对无人机感兴趣的他家里就有一台大疆无人机,但在创新店里,他试飞了许多不曾见过的机型,学习了运作原理,亲手组装、操作,甚至为机甲编程,进行了实战对抗。
这一天,他再次体会到无人机的乐趣,集数学、物理、技术、信息化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机器也在Risson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之后,Risson又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访了一票难求的上海天文馆,还鼓足勇气体验了一回荒野求生。
新学期还会参加周末学院吗?Risson毫不犹豫地给予了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