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le Child Education

履新!这位留美博士将出任狄邦华曜学校初中部校长

随着狄邦华曜学校中学部成立,初中与高中两个学段进一步打通纵深贯通,中学部强大的学术管理团队也将迎来一次全新升级。继高中部校长Dr. Jeffrey Walkington出任中学部校长之后,我们也迎来一位新成员——

即日起,黄茂法博士将出任狄邦华曜学校初中部校长。

 

黄茂法

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英语教育专业,后专注课程、教育学专业学习,在美国肯恩大学拿到硕士与博士学位。

从事教学及管理工作24年。曾先后在温州中学、温州外国语学校、温州肯恩大学、美国肯恩大学等担任教学管理职务,在课程研究、师资培训、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都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

 

 

从以学术踏实著称的浙大进入家乡最好的高中工作,这个起点已经高过太多与他同时代的老师们了——黄博士为自己的教育生涯做了一个精彩揭幕,也为他今后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起草一个序章。

初见黄博士,已在他与学校管理团队进行过几次例会之后。对即将开启的这段新旅程,黄博士充满期待,并表示“怀着开放的心态向大家多学习。”

而越是深入了解,越不禁感慨,在教育这方理想热土上,黄博士几乎是罕见的“全能手”。

认识这位新校长,不妨让我们从他的三个角色开始: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国际化教育的实践者。

三尺讲台的教师

获得浙江大学英语教育学士学位后,黄博士便开始在当地最好的中学任教。以英语教学开启教育生涯的黄博士,又是如何感知教育的变革,以及看待这些变革带来的一系列翻转呢?

从自己读书时还在反复听卡带,到现在,眼见学生们的学习资源已经丰富到外教、有声书甚至B站,黄博士看到,学习工具的多样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之而来的,还有学习目标的变化。

黄博士一路见证了英语学习从外语、二语发展到现在的双语诉求。

“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实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黄博士言简意赅地道出他理想中的教育。在黄博士看来,“因材施教”这句教育箴言有一语双关之妙:这个cai,既可指材料,亦可指才能。

材料,即尊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认知规律,而非用一把尺去规训所有孩子。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扬长避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才能,即帮助每个孩子找到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发掘可能性,然后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才能。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最近发展区”是动态的,随着学生水平的提升,给他们的任务的量也要随着增加,难度也要随着提高。学校与家长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调整支持体系,以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运筹帷幄的管理者

教学层面的思考是第一层,而育人目标的明确,则是进入教学管理岗位后,黄博士开始持续深入叩问的命题。

历任多所公、民办学校的校级领导职务,黄博士曾先后担任过浙江省温州中学国际部主任、温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北大新世纪温州附属学校校长等校级领导职务。

在之前一所学校做校长时,黄博士曾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探索小初高无缝衔接的培养模式,在该校进行一系列学校变革升级,将学校发展带到卓越水准。

将一所新校建设成当地有口皆碑的民办学校,黄博士做对了什么?

而这些,也正是黄博士选择加入狄邦华曜学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材施教,不仅是指学生的材,也指学校的材、教师的材。怎样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挥教师的最大潜能,对孩子们进行个性化地指导,这就是一所好学校的功课。”黄博士讲。

除了深入基础教育一线多年,黄博士的履历还有独特之处,他曾在高校就职数年,担任美国肯恩大学常务副校长助理、温州肯恩大学教学部主任等职,负责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教师招聘等工作。

这个观察,让黄博士开始更深入地思考:我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

这是一种“以终为始”的思路,可是,进入大学亦非“终点”——

归根究底,我们要培养的人才,要能够应对未来飞速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胜任尚未诞生的工作,应用还未发明的技术,去解决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社会问题。

中外融合的实践者

三重身份,虽在不同时间段中各有侧重,但国际化教育的探索实践,却是黄博士二十多年教育生涯中贯穿始终的议题。

在黄博士看来,之所以是“国际化教育”而非“国际教育”,就在于教学实施层面上并非简单叠加,而更应当是一种贯穿中西的内在融合

还是从最根本的课程说起。

今年初,《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素养导向”成为显著趋势。

而狄邦教育集团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心正是基于这一核心,集结众多学科专家,参考了许多国际通用课程标准,历经大量调研与打磨,研发出一套“1+X”课程体系,在学校做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而初中段又尤其特别。一方面,它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需要在国家课程标准基础上夯实好学科基础;另一方面,它需要为学生进入国际高中课程做好全方位准备。贯穿始终的,其实是一种中西融合的教育哲学。
中西融合的教育哲学,在狄邦华曜交汇于“以学生为中心”。

对此,黄博士有个很有趣的洞察。在美国读博期间,他发现,美国老师们常把“孩子”和“学生”两个词交替使用。获知这一现象背后的思考后,黄博士说,“对我触动非常大。”而在狄邦华曜学校,这个称谓又升级为“学者”。Carol校长讲,“‘学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它提醒每个学生记住,你是学校精神的代表、校园的主人。”这种校园文化令黄博士备受鼓舞。在他看来,进入世界知名高校自然可以是狄邦华曜学者的目标之一,但在此基础上,成为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国际化人才,才更是狄邦华曜学者应有的风貌。

身处于国际化教育行业,又曾在美国读书、工作多年,黄博士在跨文化交流方面亦经验丰富。与各式各样的、文化背景各异的人沟通、谈判乃至合作、共事,在黄博士看来,亦是狄邦华曜学者们的重要功课。

幸运的是,狄邦华曜并不缺乏这种多元化的土壤。从1:1的中外教师资比,到不同背景的学者相聚于此,学校致力于构建起一个国际化、多元化、跨文化的校园环境,为学者们成长为引领未来变革的世界公民奠基。

而黄博士与中学部校长、高中部校长Dr. Jeff Walkington博士两位博士校长的强强联合,也正是狄邦华曜学校中学部的一次“美美与共”,期待全新升级的中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