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le Child Education

转学一年后,这位“人文少女”破茧而出,恣意飞翔

“Norah转学来到狄邦华曜,我觉得是近几年来我们家大大小小的决策中,最为正确的一项。”采访中,Norah妈妈如是评价。

从小到大,对Norah教育道路上的选择,父母可谓是煞费苦心。小初学段,Norah在上海一所久负盛名的重点小学和私立初中就读。到了高中择校的关键时刻,由于不希望Norah的人文兴趣和性情被应试教育所禁锢,一家人毅然决定从体制内转轨至国际学校。然而,在考察了几乎全上海国际学校后做出的看似稳妥的决定,却让Norah“吃了苦头”。

于是,在十年级结束之后,Norah转学来到狄邦华曜,才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绽放出独特天赋与光芒。

如何避免重蹈Norah经历的“择校之苦”?狄邦华曜又是如何成为“最正确的决策”?让我们听听就读一年后的Norah和妈妈的讲述。

 

打通课堂与生活,颠覆应试的学术探索

 

转学前,Norah在一所号称“藤校收割机”的知名国际高中课程机构读十年级。实地探校时,即使学校的校舍环境相对简陋、办学规模也较小,但其亮眼的榜单成绩还是动摇了Norah一家,让他们选择了这所学校。

然而入学没多久,Norah就感到自己与这所学校有些“气场不合”。举例来说,Norah的兴趣从小就在人文领域。在这所学校就读时,她修了一门思辩课程,任课老师毕业于哲学系,课堂内容也有很多干货,几节课后Norah就对他充满了景仰。遇到了有实力的老师教授自己喜欢的内容,Norah一开始也是干劲满满。每次课上的研讨班她都会积极发言,课下回顾时觉得自己的发言不够完整,还会再写一封邮件进行补充。然而这些邮件却石沉大海,从未得到老师的回复。哪怕课后请教,这位老师也不愿拨出时间为她解答疑问。

如此种种,Norah被打击得心灰意冷,下定决心转学。对于她而言,正处于发掘学术兴趣关键时期的她迫切需要的是老师的关注和引导。幸而来到狄邦华曜之后,她遇到了Anselm Chen老师。

Anselm老师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是Norah在AP language课堂上的老师。Norah说,她能够非常明显地感受到Anselm老师身上那种浓厚的人文气息。在他的课堂上,满是新颖有趣的拓展课题,让同学们尽情探索。

Norah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课题是“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方法对接受信息的人的影响”。她说,她是在读鲁迅的《故乡》时联想到了Anselm在课堂上讲的知识。读到迅哥儿和闰土成年后再度见面时,迅哥儿千言万语在“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的反应,让Norah顿时潸然泪下。感动之余,她又不禁想起之前在初中时,《故乡》也是一篇必考文章,只不过在应试的体系中,每段文字都有对应的标准答案,不需要太多的体悟,只要把答案背过就能拿到分数。

Norah兴奋地向我们叙述,这段阅读经历让她想到了Anselm老师在课题中提到的冷传播与热传播的概念——冷传播类似现今的网络热门信息的传播,信息经层层传递后难免会有失焦和模糊;热传播则不同,信息更像是“烫手山芋”一样被完整地点对点传播,很有效但参与度较低。

启发由此而来——如果像过往一般,在应试模式下阅读,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提前被灌输作者写作的目的,就不会再沉浸于文本,而对鲁迅的《故乡》这类名篇而言,阅读就变成了“知其然而不知其从何而然”。相对地,真正好的阅读教育应当参考热传播,完整地、有效地感知细节,从阅读中悟出作者想要传达的目的和思想。

言及此,Norah在语音的另一端向我们轻轻背诵起《故乡》的段落:“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 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那些对文学的热情,以及对Anselm老师所给予的灵光乍现的感激之情,通过她安静沉稳的语调清晰地传达过来。

Anselm老师形象的比喻让Norah记忆犹新,不仅把高深的知识牢牢记住,还能融会贯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而对于Norah,Anselm老师也也给出了他的高度赞扬。他说:“Norah自律、热衷于探索,正在慢慢形成一种优秀的学者气质。”

从Norah身上,我们也看到,狄邦华曜对于不同志向、不同性格的学生,都提供了广阔、坚实的学术平台,供他们尽情探索。

 

“一人一张课表”:同频共振,“良性内卷”?

 

除了课堂上的学术引导,在狄邦华曜,Norah更是收获了对她个性和兴趣充分的尊重。“一人一张课表”的授课形式,让Norah能够在完成基本学分的基础上拓展兴趣、钻研专业。

Norah说,她今年一口气选了好多文科的课,一想到能够上这么多自己喜欢的课,就觉得太爽太开心了。因为已经修完了三门理科学分,只需要再修一门理科就可以满足学校的要求,因此Norah今年有大把的时间修读她喜欢的人文学科。

选课时还发生了一件“小插曲”——Norah形容自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想一口气修读六门AP课程,涵盖了统计、英语、历史、地理、心理学等等领域。但学校为了平衡大家的课业压力,规定是不能修这么多的。Anselm老师,Norah的升学顾问唐老师以及学术和教务主任Shankar博士都来找Norah谈心,充分了解她的想法和能力之后,最终帮她平衡了选课的难题。

可以看出,学校不仅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更是愿意把学生的想法和自身发展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Norah的妈妈最初来狄邦华曜探校时,也是被“一人一课表”的理念所打动,但当时的她还是心有疑虑,因为这件事太难做到了。而事实证明,学校不仅仅是提出了这样的理念,更是坚持贯彻落实到了每一位学生。这与学校1:6的师生比是分不开的,因为有了充足的教师资源作为支撑,每位学生就都能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也都能像Norah一样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关注。

不仅如此,Norah还在课堂上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学术氛围非常浓厚。Norah说,在狄邦华曜感受到的是不同于之前的“良性内卷”。

在之前的学校里,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龄人让Norah更多感受到的是令她无所适从的peer pressure。而来到狄邦华曜之后,她的身边都是有相同兴趣的、能够与Norah“同频共振”的同学。大家当然学习也都很认真,但同时更乐意共享资料,互相帮助。在这种氛围下,Norah不仅在“良性内卷”中得到提升,并且“卷”得快乐,“卷”出了一群共同进步、能笑能闹的好伙伴。

在这背后,“一人一张课表”让学生能够流动在不同课堂之间,形成志同道合的联结,以及学校独有的“大家庭”的和谐氛围,功不可没。

 

走过择校迷茫期,这两点经验帮助抉择

 

不难看出,Norah展现出了对人文学科无比的兴趣和天赋。这种兴趣和天赋在狄邦华曜得到尊重和释放,但最初的培养,必然离不开父母的启蒙。

Norah的一大特点就是热爱阅读。她偏爱文学类的书籍,拿到一本书往往会翻来覆去地重复读几遍,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她很沉静,虽然平时也会刷小红书这样的社交平台,但只要打开一本书,她随时随地都能沉浸到书本的世界中,手不释卷。

Norah妈妈说,从幼儿园时,她就会陪Norah一起读书。Norah慢慢从只会听,到能读简单的图画书,再到能够读一些纯文字的书,这一整个成长的过程都是在妈妈的陪伴之下度过的。到了幼儿园大班,Norah已经能够独立阅读一本书了,不再亦步亦趋。等到再成长一些,角色就转换了过来,Norah的阅读量已经慢慢超过妈妈,开始给妈妈荐书了。

而对人文社科的兴趣培养则归功于爸爸。Norah说,爸爸读书就是杂七杂八什么都读,他会在Norah放学后讲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由此生发了好奇心。后来在读书角读到《博物》杂志,Norah也颇感兴趣地订阅了。

但谈到这些,Norah妈妈的话语间还是有些遗憾。她认为,小初阶段在体制内的经历让Norah规训了很多,应试教育的理念也扼杀了Norah发展的一些可能性。在妈妈眼里,Norah是一个精神世界非常丰富又有些敏感的小朋友,自由生长或许才是更适合Norah的教育方式。因此到了升高中的阶段,她开始尽力寻找真正能实现“全人教育”的国际化学校。

择校的过程工作量巨大而又充满不确定性。为了找到真正适合Norah的学校,Norah妈妈几乎考察了上海周边的每一所国际学校,并且筛掉了不少老牌名校。一家人辗转于各个学校间——Norah去参加入学考试,家长同时去考察学校的硬件设施、课程体系和办学理念等等。

饶是如此,Norah妈妈说,“在狄邦华曜这样的新学校和一个已经积累了一定成绩的老牌学校之间抉择,我们还是犯了错误。”探校那年,狄邦华曜刚刚创校,华丽的校舍建筑让Norah心生向往,“全人教育”的理念也符合Norah妈妈的期待。但出于谨慎,他们还是选择了更有历史的另一所学校。

错误的代价是一整年的压抑、焦虑、以及由此引发的家庭矛盾。好在高一结束决定转学时,Norah来到了狄邦华曜。Norah的妈妈也在这里分享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分享给同样处在择校期迷茫的家长:

  1. 实地访校非常重要。只有与学校老师和领导面对面沟通,实地了解学校的办学资质、软硬件设施的配备,才能真正感受到这所学校关注的是什么,希望培养怎样的学生。而这三点要素,也是在如今多变的政策下,不焦虑、不迷茫的底气所在。
  2. 学校的成绩榜单乍看很有吸引力,但实际经历才明白,榜单其实是各方复杂因素的综合结果。“乱花渐欲迷人眼”,家长还是得把目光焦点从华丽的榜单上拉回,转而聚焦自己的孩子。学校的教育理念、气场是否与孩子契合是关键,否则即使学校过往成绩再好,也很难惠及自身。

基于这两点,Norah一家才会在转学时毅然决然选择狄邦华曜。学校“学术与育人并重”的教育理念深深打动了他们,美高学制的办学形式也是Norah未来去海外求学的完美衔接,“一人一张课表”的选课模式,更是将Norah的兴趣和天赋发挥到极致……

当年访校的所得所见,在Norah一家心里生了根,如今历经曲折开花结果,也是冥冥之中的双向选择。Norah妈妈说,来到狄邦华曜之后,她很高兴地看到Norah对学校有了很强的归属感。除了专注学术的课堂时间,课下Norah也有一群共同学习和放松的伙伴。放学之后的课余时间,Norah会练一练大提琴,做做手账,把自己的宿舍布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当初选择狄邦华曜的一个原因也是他们不光看重孩子的学术成绩,更关心她是否有值得纪念的校园生活和青春记忆,而在狄邦华曜,她看到孩子“既有学术,也有生活”

如今,Norah已经结束了十一年级的学习,即将步入申请季,又将面临一次重大的人生抉择。顾问唐老师早早找她聊过,结合她的个性和学术兴趣给出了中肯的申请建议。

Norah正如一枚曾被埋没的璞玉,借由狄邦华曜的精雕细琢,慢慢发出独属于她的耀眼光芒。而不仅仅是Norah,每个独具个性的学生,都能在狄邦华曜这片包容的沃土上破茧成蝶,开创出独一无二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