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副校长Mr. Ryan Li:在学术与德育之间,书写教育者的双重使命

 
 

 

早上9:05,九年级ECP的化学课上,Mr. Ryan Li正在耐心指导学生们设计“燃烧三要素”的实验,验证氧气浓度、可燃物和热源的关系。9:50,他匆匆赶往跨学科项目策划会议,与教师团队讨论iSTEAM-PBL项目的细节。11:00,Mr. Ryan Li出现在校园走廊,巡课的脚步声中透露出他对教学秩序的严格把控。
 
下午13:30,他回到会议室,主持教师培训,分享分层教学经验,帮助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14:45,Mr. Ryan Li再次回到实验室,与学生一起优化实验装置,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16:00,他在学生休息区与几位学生谈心,倾听他们学习或生活中的烦恼,并给予鼓励和建议。

 

 

既是一线科学教师,也是初中副校长,Mr. Ryan的双重身份,恰是昆山狄邦华曜学校“专业与温度并存”教育理念的缩影——既深耕课堂,用分层教学让每个孩子被“看见”;又立足管理,以创新实践打破教育的“标准化困局”。

 

 

1

分层教学

在“差异”中寻找每个学者的闪光点

 

“没有两片叶子完全相同,教育者的使命是让每片叶子向阳生长。”Mr. Ryan基于布卢姆分类法(Bloom’s Taxonomy),将科学课程目标拆解为“基础夯实”与“思维跃升”两大维度,针对不同学者群体定制路径:

 

 

在初中学段,狄邦华曜学校在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这五大学科进行四级分层教学

 

 

 

 

 

对CP-A层级(注重核心能力提升)

 

 

 

 

Mr. Ryan侧重于科学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和广泛应用,通过有趣且实用的教学材料,如丰富的图片、视频、拓展链接、及时的课堂设问、结构化的笔记模板等,让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学者一看就懂。学者深度理解了关键概念以后,他们在熟悉的情景下,往往可以展示出明显的迁移应用能力,而在不熟悉的问题情景下,也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同知识点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

CP-A作业示例:通过给定选项做概念对比

 

 

 

 

对ECP层级(注重高阶思维挑战)

 

 

 

 

他希望学者在深度理解概念之后能够形成高阶思维能力。他期待ECP小组的学者对复杂信息进行拆解和归纳;能够批判性地评估不同的观点、评价证据的有效性;可以打破现有思维,在已有的方案上设计出更优的解决方案。比如,设计开放式任务,如“优化燃烧实验方案”,要求学者拆解复杂问题、评估证据有效性,甚至推翻传统结论。

 

相同知识点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

ECP作业示例:开放式问答自行对比分析

 

 

 

这种分层并非静态标签。每学期的期中、期末,Mr. Ryan会通过“诊断性考核”动态调整分组。G9的Yulia Zhang曾处于CP层级,对化学兴趣浓厚却常感困惑。一次实验课后,她向老师请教不理解的化学方程式,Mr. Ryan耐心细致的解答让她豁然开朗。此后,Yulia在课堂上积极提问,课后主动探索知识原理,展现出极强的学习热情。Mr. Ryan看到了她的潜力,于是在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后,Yulia凭借优异成绩通过考核,顺利升入更具挑战的ECP层级。“分层是为了让每个孩子站在最适合的起跑线上,而不是划定终点。”Mr. Ryan说。

 

 

 

 

本学期,学校初中学段特别推出“优才计划”,为学有余力的学者提前接轨高中知识,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路径。该计划助力学者衔接高中课程,为升入世界名校做准备。Mr. Ryan强调,教育应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他希望学者在“优才计划”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挑战自我,享受学习,实现个性化成长。

 

 

2

青春期的“关键对话”

用尊重化解成长的迷茫

 

教育不是流水线,而是点亮心灵的慢艺术。Mr. Ryan始终秉持“尊重为先”的教育原则,尤其关注青春期学者的心理需求。他以实际行动证明,教育者的关怀不仅体现在学业指导中,更在于对成长困惑的耐心倾听与理性引导。

 

 

去年9月,七年级新生Esme Chen进入狄邦华曜学校,面对全英文科学教材和复杂知识点,她感到焦虑和压力。一次晚自习,她在生物作业中被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题目难住,周围同学却似乎轻松应对。犹豫后,她鼓起勇气向巡查的Mr. Ryan求助——尽管他并非自己的任课教师。
 
Mr. Ryan接过作业本,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他先用白纸梳理问题,将细胞的各部分比喻为工厂的部门,用通俗语言解释其功能和协作方式。接着,他用思维导图展示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标注关键联系。最后,他通过反问引导Esme自主思考,培养她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Mr. Ryan的关怀与引导下,Esme不仅迅速完成了作业,还理解了背后的科学逻辑。她主动整理错题笔记,化学成绩显著提升。于是,Esme在狄邦华曜迅速适应,各科均衡发展,学期末凭借全面优异的表现荣获“高级学术荣誉奖”。

 

 

在狄邦华曜学校,Mr. Ryan Li还是学生们心中的“心灵导师”。面对青春期孩子们的种种问题——无论是心理困惑、交友矛盾,还是情绪波动,他总能用温和而智慧的方式化解。
 
当孩子们陷入情绪的低谷,Mr. Ryan会耐心倾听,用温暖的话语安抚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面对交友矛盾,他从不直接指责,而是引导孩子们换位思考,理解彼此的立场,教会他们如何以更成熟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对于青春期的迷茫和冲动,他总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用幽默和智慧化解紧张,帮助孩子们找到情绪的出口。

 

 

Mr. Ryan深知,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陪伴。在狄邦华曜,每一个“困局”背后都有一个等待被倾听的故事,而教育者的使命,就是用同理心让这些故事走向光明。

 

 

3

有效的PBL

让学习回归真实世界

 

在国际学校广泛探索项目式学习(PBL)的当下,狄邦华曜学校的PBL项目以“深度参与”“能力导向”为核心,展现了跨学科实践的新高度。与流于形式的项目不同,Mr. Ryan Li特别重视PBL项目式学习的有效性,跨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依托、核心概念的相互支撑、反向设计项目任务的长时间跨度,并通过多样且高效的测评方式形成项目闭环。这就是他精心设计的“有效探究教学”范本:用科学思维设计课堂,以学者成长衡量成效。

 

 

如本学年的iSTEAM-PBL项目,在Mr. Ryan Li的总体引导下,深度融合了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ICS)、创意设计(CDI)等学科,通过真实问题驱动学者的高阶思维与协作能力。近期,iSTEAM-PBL项目的成果展在学校举行,学者们通过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生动地呈现了他们在跨学科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年级聚焦“知识互动”

 
学者开发了多款主题游戏,涵盖寻宝和校园生活等。他们通过团队合作和个人项目,精心设计游戏,使其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其中一款游戏以女孩在体育课的困境为主题,玩家需回答生物问题帮助她通过测试。为提升吸引力,团队增加角色,使游戏更丰富互动,成功展示了教育与娱乐的结合。

 

 

八年级围绕“模型构建”

 
从物理与化学交叉点切入,学者用透明容器、水泵等常见器材搭建水循环模型,标注水质净化的化学原理;同时,通过编程和基础电路焊接,完成声控灯或蓝牙遥控车制作。还有的学者制作了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的模型,模拟血液在心脏四个腔室和主要血管中的流动路径。

 

 

九年级突出“编程设计”

 
学者利用HTML/CSS开发静态网页,解决校园真实问题。例如,针对垃圾分类难题,学者设计互动指南网页,嵌入问卷调查表单收集数据,并用Excel生成可视化图表。过程中,学者需独立完成需求分析、原型设计到技术落地的全流程,理解“技术工具服务于具体需求”的本质。

 

 

 

Mr. Ryan Li本学期也在指导更多的学科老师们开发新的PBL项目,为狄邦华曜学者们提供更有效的跨学科学习。这绝非简单拼凑学科内容,而是通过严谨设计,让学者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可迁移的核心能力,真正实现“学为所用,用以促思”。

 

 

 

4月1日,七年级的学者们将踏上周庄古镇和生命奥秘博物馆的探索之旅。此次活动将PBL项目式学习融入实地考察,涵盖生物、地理、人文、艺术和英语五大学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升科学探究和双语沟通能力,增进对本土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全球视野的拓展。

 

上学期,G8学者在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探秘人体奇迹

 

 

“国际化教育不是照搬课程体系,而是培养能适应未来复杂性的学习者。”Mr. Ryan说。狄邦华曜倡导的“个性化舒展教育”,正是以专业赋能成长、以温度滋养心灵的实践。
 
Mr. Ryan深知在AI时代,价值观、批判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是学者成长的三大支柱。他不仅教会学者如何运用AI工具,更引导他们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主动探索的精神。在他的引领下,学者们学会了在科技浪潮中坚守自我,用行动书写未来。